【48812】香随风动入金陵 来南京博物馆看“海南沉香文明展”
发布日期:2024-09-03 作者:kaiyun欧洲杯app一走进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大观厅,一缕香味淡淡飘扬到身边,消去一丝暑意,带来几分安静和清凉。
记者留意到,这些香炉里,有一只丰满的“鸭子”很特别,“引吭高歌”中会“口吐云雾”,还有个典雅的姓名“香鸭”。
近来,由海南省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一起主办的“观香海南沉香文明展”开幕,81件套极品沉香和文物,以及51件精品香具,给观众带来一场我国传统“香事”的探寻。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逐个风荷举。”宋代周邦彦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炽热湿润的暑气。
其实,沉香可谓是我国民间传统文明中的香料“贵族”。它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态凝集物。其间密度大的还能沉入水中,其姓名也由此而来。
“与一般香料比较,沉香不会发生烟气,香气也很耐久。”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介绍。
沉香香品典雅,极为稀有,向来被视为敬神、礼佛、品闻、药用等最理想的香材,自古即享有“众香之首”、“香中之王”的美称。被描述为美食美酒的“琼脂玉液”一词中的“琼脂”,其实正是奇楠(沉香的一种)的古名。这种沉香产量比一般沉香更为稀有,是极品香木中的极品。
如此宝贵的东西,也“迷倒”了贵族。我国的香文明源源不绝,最早能够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夏商周三代逐步走入贵族日子中。
“在宋朝之前,沉香基本是从国外来的,只要王公贵族才有时机享受。”曹清和记者说。她向记者展现了一座金色的熏炉,体形如豆,通体鎏金,名为“西汉鎏金铜熏炉”,是藏于南博的国家一级文物,“这个香具的主人应该是位女人贵族。”
此外,释教也与我国的沉香文明严密相连。释教传入我国,沉香便成为我国士人礼佛的圣品。到隋唐时分,国家的强盛,释教、道教的昌盛,文明的富贵,把我国沉香文明面向了顶峰。
到了宋代,海南被发现有很多宝贵沉香,连绵不断的海南沉香经过种种途径运往内地,沉香从宫殿走进了大众人家。
沉香文明从宋代走向鼎盛,文人雅士沐浴焚香,净手烹茶,成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日子方法。
黄庭坚喜香事,写诗曰:“天分喜文事,如我有香癖。”所以被后人称为“香痴”。
香事由贵胄阶级进入社会各界,贩子巷陌人人用香,器皿以瓷质为多,迎来了我国香事全盛期。
明清两代,对香料、香具的审美更精美。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一幅描绘文人鉴赏书画器物的《玩古图》的场景被复原了出来,其间正有“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小瓶。这是焚香的三件用具,即古代的“焚香套装”。这些不一样的原料的“炉瓶盒”,证明了明代香事成为了文人的习尚。
现场还有一件明代的文物引起了记者的留意。这是一只健硕丰满的“鸭子”,抬着头、张着嘴,恰似引吭高歌。曹清介绍,这是一只“香鸭”,微张的嘴巴便是出香处,是明代人复古的佳作。焚香时,“鸭子”就会口吐云雾,散出香味。
在南博的香具里,可不止这一只“鸭子”,还有一对“母子”鸭。一只“母鸭”的背上驮着一只“小鸭”,“小鸭”的身体下方留有出香处,比其他香具多几分生动。而这类“香鸭”也曾在历代诗词中屡次呈现,被文人写出生动的容貌来。
动物状香炉被称“出香”,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除了鸭子的形状,还有狮子、兽面等不同的动物状香炉。
明清时期用香习尚愈加稠密,成为上至皇亲贵胄,下至平民大众的常态化日子方法。不同社会阶级的用香方法不同显着,宫殿用香极尽豪华,大众用香则轻盈有用。
明代崇祯年间,一位“新南京人”出书的《香乘》,集明代曾经我国香文明之大成,为后世索据香事供给了极大的参照。
曹清介绍,作者周嘉胄是明代晚期居住南京的扬州文人,他花费二十年时刻将香料品类、用香礼仪、香谱配方、香具规制甚至香事诗文等分卷整理,条理清楚,引经据典。
该书刊成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正是首印版,共八册二十八卷。
据作者自序,“余好睡嗜香,性习成癖”,因此在香气中入睡是他的大事一件,能睡得甜美。他慨叹:“香之为用大矣哉!”他以为焚香能够邀灵集圣,能够敬道礼佛。善用香者,心细如烟,以香为友,隐几坐忘,游目骋怀,甚至于大睡之中,也逍遥于存亡梦境间。
焚香以求雅韵,并它作为一种日子方法,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被面向极致。不过,这个传统已然消淡,我国传统文人留给今人的一缕香气,至今神韵无量。(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王丽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