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宫廷绣传人耗17年绣出经典作市政府给他开工作室
发布日期:2024-09-07 作者:佛教用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开始了养蚕缫丝的工作。随着蚕丝的使用的增加,一个新的工艺逐渐诞生发展——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河流的洗刷之下,刺绣工艺愈发成熟,直到如今,已分出了数十种刺绣类型。
而在杭州一位名叫赵亦军的老人,他有着74岁高龄,至今仍然坚持着每天都要绣满8个小时,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差不多60年。
在前几年,赵亦军老人是宫廷绣的唯一传人。而关于赵亦军为什么选择了“刺绣”这条道路,说来还有些有趣。
正在打工的赵亦军知晓了这一条消息之后,立马便去报上了名。到目前为止,这一切都是按照想象中的安排来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学校有规定,凡是选择了刺绣专业的,无论是第几个志愿,都会被纳入刺绣班。
为了真正的完成优秀的教学,学校还为刺绣班请了杭绣大师张金发来做他们的教师。
而据赵亦军回忆,这位老师对于刺绣的态度是严谨苛刻到了极致,面对着学生的作品,但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哪怕是绣了很久,他都会用剪刀将其铰掉,命其再绣。
张金发对待刺绣的严谨之心,也一直影响着赵亦军,让他不仅在学校里一直勤勤恳恳地学习,哪怕是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也从不惫懒。
虽然众人一直都在刻苦地练习着,但是杭绣并不是什么简单易学的刺绣方法,其中光是针法就有过百之数,没有近十年的练习是根本没办法掌握的。
也因为如此,身边的人渐渐地都离开了刺绣的行业,另谋生路,只有赵亦军一个人坚持了下来。
在之后的日子里,赵亦军每天都要让自己足足8个小时才肯放手。然而虽然花费的时间如此之多,但因为杭绣工艺的繁琐,即使他已经花费了如此多的时间,他真正完成一幅作品也需要极长的时间。
除了时间的大量耗费之外,赵亦军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身为男性的他,刺绣时往往比女性更显棱角分明一些。
此种绣法究竟适合什么刺绣内容,一度成为赵亦军挂念在心头的问题。直到经过了多年的摸索,赵亦军发现,线条刚毅的杭绣与佛像图是最好的搭配。
自此,赵亦军便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与佛相关的刺绣之上。《玄奘西行图》、《普贤菩萨图》等佛绣像,挂满了赵亦军的工作室。
在赵亦军的众多佛绣像作品中,有一幅最为出名的,便是《观经图》,整幅绣像为双面绣,足足耗费了赵亦军17年的时间才将其完成,而其本身也成为了杭绣的经典之作。
关于赵亦军,除了他那幅花费了17年的刺绣作品外,人们还感到十分好奇的是,刺绣这个行业向来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由女性从事的,而赵亦军身为男性,为何最后却开始从事于刺绣,并且一干就是数十年?
但其实若要追寻到古代,也就是赵亦军所学的宫廷绣的起源之时,我们会发现它原本就皆由男性从事。
因为多方的规矩,当时进出宫廷的绣工往往皆为男性,故而宫廷绣也被称为是男工绣。
这项传统也使得在之后的宫廷绣传承中,“传男不传女”成为了每一代杭绣人选择继承人的标准,直到民国初期才被废除。
到了清代,杭州城内已有十多处绣坊,它们成为了后世的一个又一个老字号,如“超祥春”、“范聚源”等。
但如日中天之后迎来的便是夕阳西下,很快杭绣的辉煌状况便急转而下,直到政府出面才暂时将杭绣将至末路的传承给延续了下来。
身为杭绣大师张金发的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在早年间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那么多年过去,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传人。他也曾想过让自己的女儿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但他的女儿对于杭绣的繁琐过程实在是没有一点兴趣,赵亦军也只好放弃。
花费了自己大半生在杭绣上的赵亦军自己也知道,杭绣的工艺实在是过于繁杂了。
那么高的入行门槛,放在现今这个寻求“快”的社会里,注定使得杭绣会在传承路上面临无数的困难。
为了帮助赵亦军延续杭绣的传承,让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2015年杭州市政府还专门为他开办了一间工作室,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起到帮助。
幸运的是,虽然传承依旧很困难,但现今赵亦军老先生已经收到了自己的徒弟,其中一名很能静心的小姑娘很得老先生喜欢。
也许她以后并不会从事于刺绣这个行业,但是赵亦军对于年轻人能够对这些传统如此感兴趣感觉到很满意。
而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的提高,也有更多的人们知道了杭绣的存在,并对此产生兴趣,愿意投身于杭绣的学习当中去。
也许他们之中不会是所有人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从事这个行业,但我们能够相信,在杭绣的未来中,总归会是有慢慢的变多的人投身于其中的,杭绣也会在将来的日子中继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