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上元灯树千光照 一宵歌舞动琼州

发布日期:2024-07-16    作者:kaiyun欧洲杯app

  每年元宵节,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的传统花灯展,总能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元宵,郡人各张灯,高架突于通衢,巧奇百出,远近聚观,儿童走卒,歌舞欢呼不绝。区区台端独坐,属自大门之外,幸分一夜之光。海南僻处一隅,人情如此,亦足以见太平气象。”这是海南现存最早的方志明代正德《琼台志》对琼州元宵节景象的描写。

  闹元宵岂能无花灯?海南文化习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包括元宵节亮花灯。在2019年元宵节到来之际,《海南周刊》邀请文史专家撰文,回溯历史上琼州人点上元灯过元宵节的喜庆祥和图景,介绍“偷青”“摩石狮”“燃香祈子”等民间习俗,以及海南点上元灯传统民俗的延续和变化。

  元宵节,俗称“灯节”,也叫“上元节”,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海南人称之为“年仔”(小年)。虽说是“年仔”,但比大年还热闹。春节后,海南人做上元灯,六街三市,十村九乡,花灯竞放,欢乐如狂。“灯”谐音“丁”,意为“添丁”,祈愿祈福,添丁添寿。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元宵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相传,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为纪念正月十五平定“诸吕之乱”,新登基的刘恒下旨“张灯结彩”,把平乱日定为元宵节。汉永平十年(67年),明帝刘庄提倡佛教,敕令元宵点灯以示庆贺,元宵放灯的风俗开始形成。

  及至隋代,“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火树银花,堆成鳌山,高达八丈,百里外都可看到。北宋开宝年间(713-741),元宵节盛极一时,时人有“五夜元宵”之称。

  汉开九郡,士族南迁,海南开始融入中原文化,节序和风俗与内地基本一致,元宵“燃灯”“观灯”的习俗也就逐渐传播开来。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治所播迁,府城风气渐开,礼乐渐盛。其时,元宵佳节,苏东坡、白玉蟾等曾为“上元夜”留下诗作。

  明代,朱元璋称誉海南“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升琼州为府。其时,城郭新修,街市新拓,人文蔚起。海南现存最早的郡志正德《琼台志》记载:元宵之夜指挥桑昭树石柱于大街,高架彩竿,悬灯结彩,万家灯火,万人空巷,街市喧哗,金吾不禁,游人不归。

  上元,大街通衢,立竿张灯,高二三丈,燃灯于笼,自昏达旦。灯彩彻夜,进士唐冑禁不住研墨铺纸,记下胜景:“公宇、富家或缚竹糊纸为‘鳌山灯’,用通草雕刻人马故事,彩绘,衣以绫罗,中阀机轴,系以丝线,或用人推斡(转),烟嘘沙坠,悉成活动。”

  在唐冑的眼中,府城元宵,灯火璀璨,亮如白昼,十里灯花,花团锦簇,无异于京都大邦。花灯焕彩,琳琅满目,人声鼎沸,灯烛辉煌,繁荣昌盛,令人赞叹琼州人驱邪祈福的聪明才智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上元之夜,唐冑亲眼目睹,并记下“贵介每夜群游,多着披袄,袖椎子随行,手拈齿剉前轮衮灯。”那些衮灯“围径二尺许,外扎竹筐以护,沿街轮衮,机转而烛不动”,异常精巧;更有意思的是“装僧道、狮鹤、鲍老等剧,又装番鬼、舞象”,好一幅民俗文化图景。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进步,摩天大厦比肩而立,万千大楼灯饰华丽,创意照明,匠心独运,智能集成,看地观天,光与影的巧妙结合,幻化出海市蜃楼般的神奇场景。今日元宵,灯彩千百倍于古代,但仍然难忘“上元,于通逵立竿,松竹叶结篷,缀灯于上”。

  其实,数十百种灯彩,变幻百出,那是一种民俗文化传承,社会历史积淀,中华文明演化。明代海南上元彩灯,有“剪纸为人马,树于灯内团走的‘走马灯’。有剪灯、花灯、纱灯、篾丝灯、蒺藜、梅花毯、媳妇、莲花,名称不一”。其中,“走马灯”尤为精巧。时人诗赞:“飙轮拥骑驾炎精,飞遶人间不夜城。风鬣追星低弄影,霜蹄逐电去无声。”

  还有鳌山灯,运用彩绘、彩扎艺术,设灯山彩楼。其状如楼宇,似殿堂,缀以百枝灯树,巧夺天工,是古近代盛行的大型灯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元夕》云:“至二鼓,上乘小輦,幸宣德门,观鼇山……山灯凡数十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

  灯马火龙,城乡同庆,灯光摇曳,歌舞翩跹。郡县元宵,门闾攀比,叠出新样,竞短争长。《琼台志》记载:“以竹为格,衣布为皮,或皂或白,腹閟贮人以代行舞。”这种用竹构架,披上外皮,绘以彩饰,里头的“庞然大物”,轰动一时。据载:“自成化末古来王始,其俗自崖(今三亚)遍及郡城(今海口府城),仿击番金鼓,群少随游者,烧炮仗,剪火地鼠炮、花筒,环街迎送。”

  咸丰年间(1851-1861),岛东文昌城乡,“十五夜,家各张灯,用糯米制丸为元宵,并设肴馔以祀祖先,谓之‘小年’。聚吟曰‘灯会酒’。”时至今日,文化之乡庆贺元宵,依然灯彩熠熠,海天彤彤。清代,会同元月:“先数日,作花灯,献神庙寺观,遍悬公署。每设火树、秋千,放烟火,妆故事,舞狮,杂剧丝竹迭奏,焰灯设谜,游观达曙。”

  清末儋州,“上元于通衢立竿灯,结蓬缀灯于上,烧爆放火树、地鼠,又放谜灯”。史志记载,民国初年的崖州节庆:“元宵前后都里迎神张灯,扮演故事,谓之迎灯。”

  乐东黄流则花灯龙鼓,大闹元宵,灯车巡游,锣鼓铮咚,长号齐鸣,街市腾沸,喜不自胜。

  上元之夜,欢乐之岛,天涯海角,欢声雷动。临高元宵,迎春巡游,车如流水,睹街塞巷,人偶同演,欢天喜地;万宁元宵,舞龙灯会,巨龙翻飞,鳞光闪闪,龙腾虎跃,威风凛凛。定安十方善众,虔诚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海南元宵,郡人各张灯,高架突于通衢,巧奇百出,远近聚观,儿童走卒,歌舞欢呼不绝。区区台端独坐,属自大门之外,幸分一夜之光。海南僻处一隅,人情如此,亦足以见太平气象。”《琼台志》还收录了海南卫指挥副使王弘《元宵放烟火二首》诗与序。

  王弘生于烟柳繁华之地,长于温柔富贵之乡,学优而仕,赴任琼州,但魂牵梦绕,心中依然闪耀故园灯彩。观看元宵烟火,梦回江右,梦约故人,乡愁暗生。王弘说:“苟曰:民之疾矣,如有隐忧,又忧乐不嫌,同情识者,自当知之。”王弘推已及人,感而赋诗。

  灯结乡愁,诗结心魂,王宏吟诗,老兴未减。郡守方向,步出府衙,漫游街市,心有同感。忆起故乡,桐城上元,街中列市,百货毕集,灯影摇曳,春光满眼,触景生情,即兴而赋:“百尺竿头有路通,彩绳摇曳戏东风。谁将一线牵消息,泄漏春光满眼中。”

  远离家乡,身在蓬岛,上元之夜,思念亲友,无论是副使王弘或是郡守方向,不管是与民同乐或是忧民疾苦,他们与普通百姓毕竟情趣不同。宋人陈烈愤而不平,曰:“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盞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对此,海南诗人杨碧感同身受。面对府城“绮罗香风,星球炎树”,他看到乡村儿女对奢华图景不动于衷。为家给生计,日夜劳作的村民正趁月光纺纱织布。杨碧忧时伤世,援笔抒怀:“满城罗绮扬香风,闹看星球火树红。为爱村庄拙儿女,只知纺绩月明中。”

  城乡差距,贫富悬殊,发展滞后,千古如斯。同在海南,同是元宵,各色人等,身份不同,喜乐各异。远郊乡村,贫家儿女,月下纺织;近郊人家,或作道场,或建旛幢结彩;府城缙绅,或赏灯月,或猜灯谜;仕女或“偷青”或燃香,孩儿或摩石狮或踩高跷。

  据宣统《琼山县志》记载:“元宵,府城妇女尽到总镇衙前折取榕叶,谓之‘偷青’;或燃香城门祀之以祈有子,孩儿则摩总镇衙前两旁石狮以祈平安”,习俗古朴有趣。

  偷青,也叫“采青”,折取榕叶,祈求吉祥;或“偷”青葱、青菜、芹菜祈求好运。想象那些“盗贼”明目张胆,一边行窃一边歌咏,居然唱“天青青,月明明,玉兔带我去偷青。偷了青葱人聪明,偷了青菜招财灵,偷了芹菜有良能……”他们偷青,偷得元宵之乐。

  “燃香祈子”,即求香火延续,财丁两旺。1980年代,移风易俗,改“换香”为“换花”。相传,换香习俗源于府城一青年元宵入庙烧香,巧遇一同入庙的少女,互诉衷情,以香为媒,私订终身,成就一段美满姻缘。后来,故事传开,换香的习俗悄然兴起。

  窃以为,故事虽动人但与史实不符。也许,两人都是燃香求愿,都是有所期待,或为长辈延年祈寿,或为家庭祈求平安。当然,也不排除祈求美满姻缘。县志所记显然是燃香祈子,与“麒麟送子”的习俗相似。或者说,燃香祈福,换香求缘,都与祈福、祈嗣有关。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福建闽侯》介绍:每当元宵节,举乡奔走若狂,竹杖纵横,与火把灯球相挤。其做法就是求嗣,求得香火延续。海南移民大多来自福建,习俗相近,更何况古代海南生活环境恶劣,人丁稀少,燃香求子,香火延续自然成了人生的头等大事。

  燃香祈子习俗是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老人换香,健康长寿,祈求人丁兴旺;青年男女换香,祈望早结丝罗;年轻夫妇换香,祈祷早生贵子;青年学生换香,祈愿学业有成。总之,以香为媒,以香寄情,以香祝愿,是合理的一面。

  至于孩儿摩石狮、好事者悬谜灯,都是有益身心的游戏,也反映了古代府城元宵节活动气氛热闹,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内容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元宵节这一古俗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元宵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受市民喜爱,充分体现出海南元宵的独特风味。

  灯彩开新运,椰城不夜天,盛世闹元宵,市民乐太平。万绿园“万春会”,继承传统灯彩特色,运用现代科技、当代工艺,把传统习俗与节庆娱乐有机结合,把古老灯饰艺术与现代企业文化、商业文化有机结合,使传统节庆构架美轮美奂,展现出新时代文化风采。

  古老节庆在传承中创新,其多样化极大程度地拓宽了元宵节的活动范围,比如开展“百门开春”“千灯照春”“万花迎春”“醒狮催春”“体坛争春”“艺苑唱春”“游园戏春”“书画颂春”“木偶闹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古老节庆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汇集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集中体现了城市艺术品位。元宵节民间艺术大汇集,民族特色大展现,使濒于绝迹的民间艺术重现光芒,精华难掩。比如木偶戏、踩高跷、装马匹、十二生肖彩灯、舞狮、舞虎、舞龙、舞麒麟等,古老的民俗艺术因此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总之,从明代上元夜到今天万绿园万春会,从折榕偷青、燃香祈子到现代节庆文化,传统的上元节庆活动形式、内容、特点、目的、意义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积极变化。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文化生活水准不断提高,海南人做上元灯也就越做越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