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绣匠传承创新让老手艺绽放新魅力
发布日期:2024-08-10 作者:锻錾器物非洲大草原上,经历过漫长旱季的草地刚刚泛绿,几匹斑马迫不及待地来到湖边饮水;丛林深处,象群悠然走来,它们眼神温和,动作优雅 …… 这个暑假,在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飞针绘自然——大连手推绣自然生态主题作品展》的家长和孩子,无不被眼前一幅幅展现自然之美的画面所吸引,这些作品乍一看像油画,凑近细看却能发现细密的针脚,精湛的工艺令人拍手叫绝。日前,手推绣技艺被列入大连市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慢慢的变多的市民通过此次展览一睹手推绣的风采。
8 月 2 日下午,在展厅的场景展示区,45 岁的手推绣技艺非遗传承人林涛正聚精会神地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只见他熟练地操作着绣绷推移绣布,双脚踏动缝纫机踏板,针线在绣布上穿梭,一只栩栩如生的斑海豹逐渐成形。
林涛和记者说,刺绣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根据刺绣所用工具的不同,分为手绣和机绣,机绣以改良的老式脚踏缝纫机为刺绣工具,因双手推移刺绣的操作方式又得名手推绣。如果说传统手绣是一针一线、静态的艺术,那手推绣就是针针相连、线线相接的动态刺绣艺术。
咱们大连手推绣最大的特点是针迹细腻,针码还可以小于 1 毫米,常常被人误认为是画作而非绣品。较传统手绣绣品更耐磨,更易于保存。林涛说道。在一幅名为《雄鹿之王》的作品前,记者看到,通过巧用丝线的色彩和光泽,穿插不同的针法,将雄鹿身上健康而光泽的毛发表现得细致入微。配合灯光从侧面看,还能看出立体的视觉效果。我参照梵高的后印象派画风,对背景进行了再创作,通过刺绣使画面产生流动的感觉。据了解,这幅 50 厘米乘 50 厘米的绣品,应用了 50 余种线 种针法。林涛说,这幅作品绣起来还算轻松,此次展出的 60 余幅作品中,绣制时间最长的超过了一年。
其实,手推绣产品对于老大连人来说并不陌生,肚兜、门帘、窗帘、枕套等生活用品上都曾留有手推绣的印记。这门老手艺是伴随着大连城市成长发展的,也是大连工业历史的见证,被很多人称为‘连绣’。林涛说道。
据介绍,随着缝纫机进入中国,手推绣技艺逐渐兴起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林涛的手艺是由他的姥姥马玉莲传下来的。马玉莲从小跟着母亲学习鲁绣,1953 年参加了大连第一期机绣培训班,成为大连第一批本土手推绣艺人,并以这门手艺补贴家用,一直绣到 66 岁。林涛的母亲李伟自幼耳濡目染,也喜欢刺绣,16 岁时正式跟母亲学习手推绣,1974 年进入大连工艺绣品厂,直接作为熟练工开始工作。
林涛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连工艺绣品厂生产的手推绣产品都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日本、澳洲、欧美的订单都有,出口产品有手绢、枕套、台布、床套、被套等,为满足国内的需求,大连工艺绣品厂还在农村培训绣娘赶制国内订单。林涛说,他的母亲就曾作为绣品厂技术科骨干被分配到当时的新金县和金县培训当地的学徒。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手推绣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刺绣的效率,很多妇女都想学习这门手艺。我母亲常驻当地,从早上一直教到晚上,天黑了学徒都不愿意走,直到拉闸关电,学徒们才牵着自家的狗摸黑回家。其中有一些学徒成绩优异,在当地传播手推绣手艺。如今,74 岁的李伟还在踩缝纫机绣花。
对于林涛来说,虽然打娘胎里就跟着母亲制作绣品,但子承母业并不是他最初对人生的规划。我从小喜欢画画,大学学的艺术设计专业。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电脑刺绣技术的发展,手推绣产品逐渐淡出市场,我觉得这门手艺没了太可惜了,就决定把它传承下去。于是,林涛大学毕业后开始跟着母亲做手推绣。母子俩对原来的图样进行创新,在传统的花鸟、山水图案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很多写实的图样,如人物肖像、动物等,并尝试用手推绣表现国画、油画、水彩画、年画、唐卡等画种。此次展览上,无论是自然生态主题系列作品、大连海产品主题系列作品,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都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那么这一件件兼具质感与光泽的作品是怎么产生的?林涛表示,手推绣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配线、画稿、透稿、绷布、绣制、修整等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在设计环节,绘制图样前需要查阅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以精准掌握事物的特点,画好是绣好的基础。配线过程也很磨人,同一个色号,生产批次不一样,颜色就可能有微妙的差异。颜色相同,绣线的工艺不同,呈现的视觉效果也不同。林涛往往要从上千轴绣线中挑选出适合作品的颜色,有时甚至要自己染出所需的颜色。
接下来就是用硫酸纸拷贝下图样,也就是画稿,用针笔沿着图样的线条扎出针迹。然后将带有细密针迹的硫酸纸覆盖在绣布上,给硫酸纸上刷色,色彩透过针孔附着在绣布上,透稿这道工序就完成了。下面的绷布环节也马虎不得,绣绷的直径最大不能超过 30 厘米,较大的图案需要分成几部分绣制,因而绷布时一定要保证布料平整,图案才不会变形。最关键的绣制环节讲究手、脚、眼、耳、心的和谐统一,往往需要先在绣稿上反复尝试,找到感觉后才能正式绣画。此次展览中,有一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作品——《稻花香里说丰年》,以广袤的稻田为背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手捧一大捆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了精准展现袁老的面部特点,光眉毛我就绣了四五版绣稿,才找到了合适的稀疏效果。很多家长在这幅作品前为孩子讲述袁隆平的故事,不少小朋友深受触动,主动与这幅作品合影。
对林涛来说,绣画不能止步于形似,更要追求神似,这就需要用针法赋予画面丰富的质感,林涛在早年的直针、云针、圆针、走针等针法基础上,发展创新出堆针、叠针、毡化绣、锁绣等十余种针法。比如说大象的耳朵又大又薄,适合用针迹细腻的云针和圆针绣;绣鼻子时,我选择用叠针增加质感,来体现洗泥浆浴产生的厚重和颗粒感。
凭借着多年的潜心钻研,李伟和林涛的手推绣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奖项。在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的支持下,林涛和母亲成立了连绣时光艺术文化中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种种公益活动宣传推广手推绣技艺。如今,母子俩都是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以选修课的形式教授学生们手推绣技艺,并在该校成立了非遗基地——连绣工坊,2024 年以来,连绣工坊已接待国内外师生团体等共计 325 人次参观体验。
学这门手艺,首先要坐得住,其次要有一定的审美眼光,最后手脚要协调。林涛总结道,后两条能够最终靠后天的学习和熟能生巧满足,能够长时间保持专注且耐得住寂寞的学徒十分稀缺。未来,林涛计划通过设计制作更多具有大连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更多人认识手推绣,他还想将手推绣技艺体验打造成研学项目,让青少年走近这门技艺,他也希望自己能多教一些徒弟,发掘出好苗子,将手推绣技艺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