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新闻网

发布日期:2024-08-10    作者:企业资讯

  古钱币作为一种艺术品,在我国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投资手段,各地古钱币拍卖会此起彼伏,尤其一些评级钱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收藏投资者。然而,钱币市场上的伪币却困扰着人们,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往往使一些集藏者吃亏上当、蒙受损失,甚至使许多投资者丧失信心。笔者试图介绍一些古钱币真伪辨别的方法,揭穿伪币制造者常用的伎俩,以提高大家的收藏鉴赏水平。

  一是币文。历代古钱币都有各自的风格,基本上表现出与时代的一致性。先秦铸币是工匠用细刀直接刻在模具上铸成,因此,字体不固定,往往同一时代、同一地区的铸币文字都有明显差异。秦统一中国后,货币文字统一简化的小篆,货币名称为“半两”。自汉朝以后才基本固定使用“五铢”钱文,这种“五铢”币文一直沿用到隋朝,使用时间最长,七百多年。至唐代,货币统一于“开元通宝”钱文,以上三种币文的钱币能够说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三大改革。自唐以后,年号钱多用通宝或元宝,若发现钱文称呼、排列与上述规律不符,即可能为伪品。有藏家曾集得品相极佳的北宋时期右挑宋元通宝,此种钱乃古币珍品,但仔细观之,“宋”字与其他三字钱文却有差异,这是用右挑开元通宝挖去其“开”字,然后填补上“宋”字而做成,尽管这两个朝代相近,宋钱是唐钱的沿革,书体皆为隶书,但是,这两种钱文书法风格却不完全一样,使人观之不禁哑然失笑。有藏家还集到清朝康熙通宝背“台”“南”钱币,由于该朝距今不过几百年,钱币锈色肤浅,作假者容易仿制,但从钱文看,文字呆板,全无神韵,无立体感,定为伪品无疑。

  二是形制。形制是指古钱的结构、形状、铸造工艺及币材的成分。历代钱币,铸币特征各不相同,先秦钱币,贝币、环钱、布币、刀币、方孔圆钱同时行用,而且做工粗劣。秦统一后的钱币除新莽钱币外,均为方孔圆钱。自汉代以来,铸币技术显著提升,钱的直径也基本固定在2.5厘米左右,如同现在的五分硬币大小,这种形制的钱币一直沿用至方孔圆钱的终结,尤其是唐代钱币,做工极为精良。从历代钱币的铜质来看,明代嘉靖以前的钱币皆为青铜质,自嘉靖以后多为黄铜质,辽钱多为红铜质,清代新疆红钱及福建咸丰钱均用红铜制造等。若与以上钱币特征不符,可视为伪品。笔者曾收藏一枚宋代大字政和通宝,做工精巧,但观其币材为黄铜质,确定为伪币无疑。一钱友藏几枚战国时期明刀,看币锈真品无疑,然而,这几枚刀币刀身厚重,而明刀真品往往刀身较薄,经考订为明清时期的仿制品。总之,只要掌握历代钱币的形制特点,注意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定能看出伪品的破绽。

  三是锈色。古钱币因铸造的时间,出土的地点以及币材的成分不同,往往会形成锈色各异、坚硬程度不同的锈色,常见的有绿锈、红斑绿锈、蓝绿锈、水银古、黑漆古等。一般说来,入土时间越久远,其氧化层堆积越厚,越是坚硬牢固,任你在沸水中浸泡,其铜锈也难以脱落,捞出后水气很快挥发。伪锈则极易脱落,用指甲即可将其推掉,若以沸水浸泡即荡然无存。但由于地质成分的不同,其氧化程度也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锈色。古钱币在带有酸性的地质出土,尽管入土时间短,其氧化程度也会严重些;北方干燥铜锈坚结,南方湿润,氧化层松,多是蓝、绿色锈;如果地气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并常与绿锈混杂,即为“红斑绿锈”;铜锈中反射出星星点点的水银般的光泽则称为“水银古”,还有朱砂锈和灰白色锈等。有些古钱未曾入过土,一直在民间保存,则不会形成以上锈色,仅在钱体表明产生一层薄薄的黑褐色锈层,称为“黑漆古”或“传世古”。以锈色辨古钱,也不能绝对化,由于币材成分的含量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锈色。古钱中掺杂铅、铁铸造,则氧化严重,而含锡、镍(俗称白铜)者,即使入土时间比较久,也不易生锈,因此,以锈色辨别古钱,要针对不一样情况,区别对待,加以考证。

  掌握以上古币的辨伪方法,还一定要了解其作伪的伎俩,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考定钱币的真伪,古币作伪常见的有以下方法。

  其一,翻砂浇铸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大量生产。一是选用具品中品相绝好的钱币压范,浇铸而成。由于铜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翻铸出的伪币个头都要小于原古钱。这些假币由于铸造时间短,其声音清脆洪亮,轻轻叩击便可辨认,新铸钱分量重,有压手感。而出土的古币由于时代久远,叩击时声音沉闷,分量轻。二是用臆造的古钱模制砂型浇铸而成,这些常为出谱钱。此法虽是造伪者制假的重要手段,但翻铸出的钱文笔划较粗、文字呆滞、模糊不清、钱体厚重、笨拙、缺乏生气,钱体往往带有砂眼,锉磨痕迹凌乱不规则。

  其二,改刻挖补法。此种方法不像翻砂浇铸法,任何钱币都能铸造,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真钱改造,选择形制相同,书体相仿,钱文相近的钱币,挖去一两个字,然后用熔铜填补,或者以松香、漆、铅、锡等其他物质填充,待冷却后再刻成珍稀钱文;或者在钱体流铜处加刻成文字、星月等纹饰;或将钱文模糊者改刻成其他文字。如把齐三字刀币的第二个字挖掉,另添加上四个钱文,则变成一把极其珍贵的六字刀币;将普通会昌开元背面挖补,改刻成福、丹、桂、平、永等背字的稀有品种;将五铢钱的“五”字改刻成“三”字,即成为珍贵的三铢钱;把“垣”字环钱改刻成“共”字环钱等。更有甚者,将厚重的普品背面磨平,该上精美的纹饰,则成为珍稀的出谱钱。这些制伪法全部选用普品真钱,欺骗性很大,几可乱真,但这样处理后,钱文往往风格有差异,不协调,有刀凿的遗痕,改刻挖补部分的铜锈或包浆,与钱体别的部分的锈色不一致,细审之终有破绽,常见的伪品,还有如“半两”改刻成“两两”“半半”,“大唐通宝”改刻成“大齐通宝”,将“圣宋元宝”改成罕见的“圣宋通宝”等。将普品康熙通宝中刻去熙中的一竖,则成为少见的罗汉康熙,这也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段。

  其三,黏合拼凑法。此法多用来伪造合背钱。取相同钱文的两枚钱,将其背面磨平,背靠背粘牢,周边缝隙用松香、漆填没,即制成一枚合背钱,常见的如五铢、货泉、大泉五十、开元通宝、崇祯通宝等。再是将相同钱文的两枚普通真品钱从中间分开,然后各取一半互相拼接,制成罕见的错币,如将两枚五铢钱拼合,制成“五五”和“铢铢”。但仔仔细细地观察,这种制伪方法其拼接处的锈色与钱体定有差异,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则一目了然,轻轻叩击可闻其破烂的沙哑声。

  其四,伪造铜锈法。将翻铸的伪币涂上油漆,用黏合剂或松香混合成有色粉末,均匀涂抹在钱币上,或将伪币浸入酸中腐蚀后,再埋入土中,数日后取出即可形成伪锈。还有一种方法是将伪币烧红后冷却,或放入盐酸、醋酸中,一二日取出,表面即产生黑锈,再挂在随身的钥匙环上,不久便会使其黑亮光滑,即形成逼真的传世古色。有高仿钱币,表面粘贴真钱铜锈,由于含有黏合剂,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出土的钱币则带有泥土的芳香。更有甚者,将普通真品古钱的铜锈用酸清理洗涤干净,接着进行镀金处理,使其变成镏金珍品,身价倍增。常见的伪品有镏金五铢、开元通宝、小泉直一等。

  其五,老铜新铸法。这是一种高仿钱币,常常使藏家吃亏上当。造假者收购同一时代的破损钱币、青铜件,或直接用同时代低价劣质钱币融化重新铸造,制成珍稀币博取高额利润。如将劣质汉代“五铢”钱融化铸成新莽“契刀五百”,将劣质低价的“道光通宝”融化铸成高价的“雍正通宝”。

  以上只是几种最常见的制伪方法,近年来不断有新的制伪花招,如将普通真品钱从正面重击,使背面形成星、月痕、然后将正面凹陷部分用该钱的铜锈填平,即形成稀见的钱币。将广穿小半两从面穿上下用硬器敲击形成弧形的凹痕,制成少见的蛇目半两。更有甚者,将清代货币和民国铜元敲击使钱体按比例扩大,制成价格倍增的样钱。制假者不断推出新花样,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你仔仔细细地观察,定会看出蛛丝马迹。

  古钱辨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涉及的门类包罗万象,包括钱币的沿革、冶铸、书法、考古等众多方面,绝非三言两语所能包容,应在大量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读书十遍不如亲眼一见,不接触真品,只靠按图索骥,贸然收购,那肯定会“走眼”损财,况且当今假币充斥市场,稍有疏忽,后悔莫及。因此,只有常看实物,多见真品,进行观察比较,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使自身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在实践中逐步的提升自己的鉴伪能力。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