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正成为陕西国际人文新名片
发布日期:2024-06-04 作者:企业资讯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在地下沉寂了1113年的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那一刻就注定了法门寺辉煌时代的来临。如今,曾残破不堪的千年古刹旧貌换新颜,占地9平方公里的法门寺景区横空出世,世界上最高的佛塔合十舍利塔、十万人朝拜广场、佛光大道及山门广场工程等一期建设项目完工。每天来自全球各地,肤色身份语言各异的信徒和游客们虔诚瞻拜,络绎不绝。昔日“关中塔庙之祖”、“皇帝佛国”隔世重回,盛唐时极尽尊荣的“世界佛都”已初具规模。因供奉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法门寺正成为世界佛教朝拜中心、佛教文化研究首选地和海内外人士向往的旅游胜地,也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省文化旅游的又一张国际名片。
法门寺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是“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圣地灵境。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日,法门寺唐代地宫面世,佛祖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及数千件李唐王朝供佛珍宝包揽了十项世界之最,奠定了法门寺在世界宗教界无法替代的地位,一举变成全球佛教祖庭: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顶级规模、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释迦牟尼佛指舍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唯一无法替代的神圣资源,是世界亿万佛教信众心目中的最高圣物,受到世界上所有佛教信仰者和旅游探秘者的朝拜。法门寺佛指真身舍利乱世隐,盛世现,迅速刮起了“佛骨旋风”,让海内外的佛教信众高呼:见舍利如见佛祖!于是,每年都有百万人到法门寺瞻仰朝拜、探寻佛理、旅游度假,世界佛教团体多次在此举行聚会,多国政要前来观光访问。这种宗教圣物的唯一性,多元文化的聚合性、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紧密性和作为世界佛文化中心的重要性,都召唤着从世界文化交流、民族文化复兴和全国文化旅游的大格局思考,将法门寺建设成为“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
党的明白准确地提出了 “全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的战略决策。陕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也把“文化强省”作为带动陕西旅游和经济文化全面升级的发展目标。
2007年3月,为科学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法门寺最具权威性和珍稀性的佛文化资源,促进陕西旅游服务产品结构和景观空间的升级,陕西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做出了“重新规划法门寺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自然等资源,由西安曲江新区和陕西省文物、宗教等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组建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运营主体,并将其打造为中国佛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世纪工程,进而发展成21世纪世界佛文化中心”的重大决定。从此,自极盛于唐之后就门庭冷落的法门寺在盛世中国迎来了新生。
执行力就是创新力。为了落实打造“世界佛都”的宏伟构想,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全力支持下,由现任西安市副市长、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段先念带队,专门成立了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管委会和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有限公司,刘兵任管委会副主任和景区建设公司CEO。至此,顺应中国经济繁荣和文化复兴的大趋势,以高标准、大手笔、大策划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以高规格安奉、高层次参拜佛指骨舍利,让法门寺承担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成为曲江人的历史责任。这是荣耀,也是挑战,更是责任。
为了把法门寺景区真正建成“立功当代,泽惠后人”的大手笔工程,段先念和他的团队大胆提出了“集约开发”和“精品开发”理念,创新开发建设模式,策划先行、系统规划、科学布局、以点带面、分期开发,确立了以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2009年5月9日,陕西法门寺文化景区正式建成开放,他们用“曲江精神”、“曲江质量”和“曲江速度”创造了一系列奇迹。
法门寺这种世界级的文化坐标需要世界级的旅游资源配置。法门寺文化景区总体规划9平方公里,分为佛文化展示区(5平方公里)和综合服务区(4平方公里)。佛文化展示区以佛、法、僧“品”字形排列,三区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区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国际化水准,全面打造满足僧俗四众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需求的旅游经济区。
2009年5月9日,高148米的“合十舍利塔”落成启用,佛指真身舍利安奉大典在法门寺文化景区盛大揭幕,被称为是对中国佛教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一次重大盘点,也是对佛门圣地的一次文化重建。国家宗教局前局长叶小文在《陕西“合十舍利塔”落成有感 》中写道:盛唐时期“玉棺启见佛指骨,曾使唐皇泪盈目”、“举国上下争迎拜,倾城遍野持香华”的场面似又重现。当地群众喜悦地说,此时此地此景,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承载着“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重托,乃“秦人自豪,国人骄傲,众人欢喜”。
如今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依托法门寺的佛宝资源和名刹文脉,结合法门寺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荟萃中国佛教、亚洲佛教和世界佛教的文化精华,通过佛、法、僧三区的文化景观呈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蕴。其中佛区建设安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合十舍利塔和供僧俗四众瞻礼朝拜的10万人广场;法区以当代法门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成果为基础,全方面展现世界佛教两千五百年、中国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唐代地宫珍宝之精华;僧区以大唐法门寺瑰琳宫二十四院为蓝本,再现唐代法门寺“极人间之焕丽”的壮丽景观。法门寺文化景区佛、法、僧三宝俱全,三位一体,佛在中央,法、僧东西两方护持,佛教大、小乘兼弘,实现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
建成后的法门寺文化景区,立足于国际视野及陕西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着眼于人类精神需求和景区本身的未来发展空间,以国际化的战略高度和视野广度对资源进行整合再造,把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进行相对有效辐射和延伸,必将吸引东南亚和日韩的香客来此朝拜,有效提升中国佛教旅游,形成国际级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圈。
为了迎接新中国六十华诞,祈福和谐盛世,包括舍利真身宝塔砖雕在内的千余件佛教稀世珍品与众多世界顶尖的佛文化艺术大师亮相9月29日至10月30日举办的“中国法门寺首届佛文化艺术展”。展览囊括了法门寺佛教艺术珍品和海内外多位知名佛文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众多艺术大家的毕生心血,如琉璃艺术家杨惠姗创作的“佛陀头像”、“金佛手药师琉璃光如来”、“亘古之敦煌”等百余件琉璃佛像作品,夏荆山书、画、柜等不同形式佛教艺术作品50余件,姜奕先生的浮鎏唐卡作品1000余件。在众多展览作品中,绝大多数的藏品展品都是首次在国内展出。这中间还包括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舍利塔真身砖雕首展“福泽万世”,法门寺供养佛祖线年的历史,经有关部门批准,将部分塔砖精心敬造为佛祖和佛法世界之圣像、法器、念珠等,成为法门寺这一世界佛教珍宝家族的新成员。
一千多年前,盛唐王朝每30年开启地宫一次,朝奉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祈福天下。今年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法门寺地宫真身佛指舍利天天从地宫升起受朝纳福,与稀世珍品、顶尖技艺交相辉映。
“通过大型佛教活动和事件吸引全世界佛教信众只是法门寺‘大文化’布局的一部分,有影响、高规格的系列佛文化活动还将逐步推出,” 陕西法门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兵在接受各个媒体专访时介绍说。
新规划的世界佛文化中心,以合十舍利塔为依托,以佛文化旅游为主题,将法门寺景观与文化体验、参禅悟道、现代休闲活动相结合。法门寺文化景通过打造文化与旅游并存,内在与外延相协调的产品链,形成规模与细节兼顾的空间组织和盈利模式。在有序的空间内实现文化展示与环境体验的功能,使法门文化成为膜拜佛祖、熏习佛法、洗净心灵、修生养性的机缘。
“法门寺发展的核心战略是大空间打造大文化,”刘兵说,“具体讲,就是以佛骨为媒,推动世界佛都建设;以佛事为点,促进国际佛教交流;以佛缘为线,创新旅游服务产品开发;以佛教为面,联动共建法门圣境。” 法门寺文化景区作为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与曲江新区核心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等文化资源共同组成了93平方公里的规划区。曲江新区也在实践中创造了重点项目开发与运作方式的可复制模式,形成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项目运作带动旅游发展、进而达到实现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良好带动辐射效应,对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与带动作用,创造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生的曲江范本。
可以预见,作为集世界僧众朝拜、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级宗教文化旅游经济圈,法门寺文化景区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陕西旅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成为陕西省国际人文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