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活下来”“火起来”

发布日期:2024-12-07    作者:企业资讯

  ●重庆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已整整25年时光

  ●重庆多措并举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用好用活先进科技和数字技术,不仅能“活下来”,更要“火起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以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引领作用将愈发明显

  1999年12月1日,重庆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已整整25年时光。25年里,这朵世界文化遗产之花,在重庆越开越盛,香飘万里。

  12月5日,“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分享了重庆利用数字赋能石刻腾飞的故事。

  从保护到管理,从研究到利用,大足石刻用好用活先进科技和数字技术,不仅能“活下来”,更要“火起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走进大足,不管是“五山”之上的成片石窟,还是散布野外的零星造像,都安装上了一双双“智慧的眼睛”。

  这些“智慧的眼睛”是我国首个多点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思维说,该系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门禁一卡通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实现了重要区域的全方位视频监控覆盖、监控报警联动等,可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文物区以及景区人流情况。目前已有国家级、市级、区级文保单位43处接入了大足石刻研究院安防系统。

  同时,大足石刻已与国家监测预警总平台实现有效对接,构建起一套全面而精细的监测体系。

  该系统监测内容涵盖文物本体、文物环境、自然环境、人为活动因素以及保护管理等18个大类、70多个子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实现对大足石刻全天候、全方位的守护。

  此外,系统还搭建起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数据对接等一套完整的数字化遗产监测链条,全方位加强遗产监测,为大足石刻保护提供了科学决定依据,使大足石刻实现从被动性保护向主动性保护、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的方向转变。

  为更好地传承和修复大足石刻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应运而生。这座占地面积近1600平方米的“文物全科医院”,集文物病害诊断分析、保护修复、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展示、公众研学和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专业团队运用先进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对患病文物进行精心治疗,让它们在科技的呵护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同时,文物医院还承担着文物数字化和保护成果展示的重要任务,让更多人了解大足石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如何既能保护好大足石刻的原貌,又能让这些造像焕发昔日荣光?被大范围的应用的数字化技术起到了大作用。

  相较于原来的“望闻问切”,如今给大足石刻进行诊治的有各种各样先进的数字技术。

  蒋思维说,近年来,最新数字技术被普遍的应用于大足石刻病害勘查研究、病害诊断分析与治理、保护工程项目施工等过程,全方面提升了依托数字化的文物保护科技含量。

  在“望”上,如今的“文物医生”早已不是看看面色,探探“舌苔”,而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全面采集文物数据信息,准确记录病害的位置、测量病害的尺寸等,助力文物病害调查。

  在“切”上,更是告别了原来只能观其表,无法探其内的困境,利用X射线探伤、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钻孔电视等数字探测技术,对文物内部进行无损检测,并转化为数字信号生成图谱,更深层次探测出文物存在的“内伤”。

  同时,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技术,大足石刻研究院慢慢的开始进行文物虚拟修复,这样的虚拟修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返工”,在正式修复开始前为大足石刻科学保护修复提供最佳方案。

  蒋思维说,因为千手观音造像的修复包含有金箔、彩绘、石质等不一样的材料,且手及法器众多,构成要素丰富,雕琢结构较为复杂,修复难度极大,基于三维模型的虚拟修复技术成为重要辅助手段,为后续修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最大限度保证了修复的科学性。

  在大足石刻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制作大厅中,创意视频《一沙一世界》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这个创意视频是利用石窟造像三维建模的点云数据,采取多角度数字投影,使石窟艺术获得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和生命力。

  蒋思维说,经过多年发展,大足石刻实现了从单尊造像复制到大型龛窟整体复制跃升,高保真复制品具有拼装、拆卸、运输便捷等特点。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合作,完成了北山第245号龛三维数字化与3D等比例复制工作,让大足石刻走下崖壁,走进博物馆,走入大众视野。北山第245窟复制窟,参加了在四川美院美术馆举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性成果展”和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借助数字化技术从崖壁上“飞”出的“大足石刻”,真正开始走出大足、走出重庆,走向世界。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为了让大足石刻这颗“明珠”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大足石刻研究院妙招频出。

  目前,大足石刻景区已建成8K球幕影院、4K高清影院。4K电影《天下大足》与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创新了大足石刻的讲解方式,讲述了大足石刻的起源和主要造像的艺术特点,让游客跨越千年,眼看奇观,如临其境,放飞想象力。

  其中,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在全球首次使用了“实景拍摄+CG动画”的制作方式,把真实的现实空间转换成数字空间,把球幕与8K超高清画面完美结合,借数字化复原之力,无数精美的雕像得以在电影语言中“再生”,充分展示了大足石刻超高艺术价值和丰富文化内涵,为观众带来超强视听体验。

  同时,大足石刻研究院还以三维扫描获取的大足石刻三维模型为基础,对龛窟造型进行数字化展示,并通过VR、AR等技术方法,实现观众与虚拟石窟场景的交互体验。“云游·大足石刻”元宇宙景区与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都是数字化呈现大足石刻景区面貌的产品,游客借助它们,能以俯瞰、远眺、近看等方式,对大足石刻景区进行360度的观察,实现对大足石刻的“面面观”。

  而VR《无面之神》更是让游客移步换景,进入大足石刻的各种场景,参与历史上大足石刻的雕刻过程,感受景区的恢宏与匠心。

  蒋思维说,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以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引领作用也将愈发明显,有利于开辟文化遗产再认知、再理解的新空间和新路径。

  下一步,大足石刻研究院还将继续与相关科研机构及高校合作,进一步促进数字技术同文物工作的深层次地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着力构建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全链条闭环。逐步形成文物资源家底清、文物安全防范严、文物险情控制好、文物保护水平高、文物价值研究透、文物传播利用活的文物保护传承新局面。

  12月5日,为期3天的“2024年大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来自全球11个国家的12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重庆大足,聚焦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难点热点建言献策。

  此次会议以大足学术研究交流为平台,汇聚国内外石窟寺研究力量,聚焦石窟寺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的难点热点,深入挖掘以石窟寺为载体的丰富文化内涵,提炼大足石刻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推进石窟寺文化互动和文明交流互鉴。

  在大会上,全球120余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110余篇,集中展现了国内外关于大足石刻和石窟寺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批在大足发布的学术成果,研究涉及国外石窟寺和相关佛教文化遗存的数量颇丰,涉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极大地丰富了大足学的认知范围。

  在学术理念方面,保护研究、考古研究都侧重强调总体保护、综合性考古的新观念,代表了当前两大学术研究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在保护研究方面,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石窟寺水害、岩体失稳、风化、生物病害等病害机理,聚焦保护修复材料、工艺、保护建筑设施等热点难点问题,汇集了许多新思路新见解。

  同时,在本次大会上,数字科学技术研究异军突起,关涉数字量度研究、虚拟修复研究、多光谱摄影运用、数字创新利用等话题,为石窟寺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开辟了新视角。(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

  冠军捧杯瞬间。吴汪洋摄 冠军!又是冠军! 12月3日下午,贵州毕节,织金五中玫瑰梦想球场。…

  水,是酿造啤酒最重要的原料之一。 一般来说,酿造1百升啤酒要消耗3.5百升水。…

  人民网重庆12月3日电 (陈琦)随着冬季的来临,天气日渐寒冷,12月2日,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12月健康提示,“大雪”将至,气温骤降,寒气愈盛,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进入发病高峰季节。因此,全体市民需注意防范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水痘、诺如病毒感染以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