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她把画从墙上“搬”下来……

发布日期:2024-12-08    作者:佛教用品

  初冬时节,大地被一层淡淡的凉意轻轻覆盖,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气息。在这宁静而温暖的初冬午后,记者走进东港区大石桥村时,33岁的日照农民画青年画家赵洁正静静地坐在她那略显古朴却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室内创作,神情专注而平和,仿佛全世界都已被她隔绝在外。

  她的画笔在纸上轻盈地跳跃,时而勾勒出一幅幅细腻的线条,时而涂抹上一片片浓郁的色彩,随着画笔的舞动,画室内的空气似乎也变得更柔和与温暖。

  2008年,赵洁第一次接触到农民画的创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从农民画到农民画绣,一路走来,她刻苦学习,不仅成为农民画的传承者,更是创新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照农民画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齐名,日照市也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三大农民画乡之一。“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正是日照农民画的特点。

  然而,这样风格的日照农民画,却一度不被当今市场认可。更多的农民画,躺在柜子里蒙尘。“挂在家里有点‘土’,跟现代的家装设计风格不太搭。”一次,赵洁送给同学一幅农民画,同学坦白说相告。

  “民间艺术必须与时俱进,没有演变就没有传承。”“日照农民画不从墙上走下来,就会连上墙的机会都没有!”赵洁并未止步于农民画的简单复制和模仿。她深知,要想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进行创新。于是,她在父亲赵家乐的协助下,开始尝试将现代艺术元素与传统非遗文化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2010年,一种实用性和审美性高度融合的新型产品,日照农民画绣诞生了——画笔是绣线,抱枕、台布、杯垫、手机包皆成画布,日照农民画的神韵融汇在传统刺绣中,实现了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完美对接,自有一番质朴率真的美。

  “又好看、又实用、又方便携带、又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日照农民画绣,一经推出后,其作为地方文化代表的价值急剧放大,迅速作为日照地方性特色旅游购物品而受到游客青睐。

  “很多人跟我说,没想到农民画后面加个‘绣’字后,一下子洋气了、实用了。”赵洁说。

  如今,在赵洁的作品中,既有传统非遗文化的影子,又有现代艺术的元素,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这种创新不仅让非遗文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价值。

  把日照农民画的神韵融汇到刺绣当中的农民画绣,既增加了日照农民画的用途,又实现了材质的变革,艺术形式的传播渠道也改变了。

  随着社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艺术市场也逐渐走向成熟。赵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开始积极开拓艺术市场,她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和比赛,逐步的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这一些努力,赵洁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农民画绣现在是画图起稿,着色,电脑制版,刺绣,深加工,销售一条龙,已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产业链。”赵洁说,传统工艺之所以无法传承,无非是没有经济效益,无法适应市场,如果将民族文化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美,让更多的人喜欢,就能吸引更加多的人来学习、传承。

  除了艺术创作和市场开拓外,赵洁还积极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她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授非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艺术家,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作为。

  “随着国潮风的火爆,我会在作品的风格、材质上作进一步的改变和创新,来适应更多年轻人的需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发展,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赵洁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