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元宝”什么样儿?

发布日期:2024-07-09    作者:kaiyun全站app登录官网

  “金银元宝”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体现“招财进宝”一类的风俗画中尤为常见。标志着财富的“元宝”形如小舟,归于“金银锭”的一种,这点众所周知。但是事实上,画作中的“元宝”与它的实在形象略有差异。

  据考古材料显现,实在的“元宝”虽为船形,但中心并没有圆鼓、凸起的部分,是因为“元宝”抬头需求盖刻官印,上面记载着熔铸时刻、发行信息等,用于此类大额钱银的流转、收回和重铸。别的,实在的“元宝”看上去并不十分丰满,中部多是收窄的,被称为“束腰”。民间绘画中“元宝”的形象之所以与什物呈现误差,根本原因有二:其一,画家常以为“元宝”什物形似棺材,不美观,所以对其加以润饰,使它看起来更丰满圆润,契合传统审美;二来,古代元宝极为珍罕,其细部形状不为一般民众所知,一些民间艺人只好依据“抬头似船,伏面似案”这个大致的描绘进行创造,终究就有了风俗画里常见的姿态。

  早在“元宝”诞生前,古代金银锭曾有马蹄形、饼形、长立方体及束腰板形等,这些形状都有利于节约放置空间;相较之下,“元宝”的小舟外形甚是共同,这也让不少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元宝的共同造型,现在学界有两种解说,其一以为,古人习气将钱系于腰间,而将船形的“元宝”竖起,便可用布条将其系于腰上,便于带着;第二种解说则以为,元宝正是从唐宋圆弧束腰银板演化过来的,当圆弧束腰银板的边线呈圆弧形后,银板的两头开端变厚,当变厚到某些特定的程度时,便由两头向上方翘起,终究就成了船形。

  虽然关于“元宝”造型的两种解说都比较勉强,但这并不阻碍“元宝”成为最受民间喜欢、最具代表性的财宝形象。

  “元宝”不只造型共同,其实叫法也很特别。“元宝”这个词最早呈现于唐代,但其时泛指一般钱银,其与金银锭挂钩则始于元代。

  据《元史·杨湜传》及明代《续文献通考》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朝廷建立总管全国财务的“国用司”,命杨湜为“国用司员外郎”,担任掌管国库日常业务。杨湜在办理国库期间,发现白银出入库时总有人“顺手牵羊”,他们偷拿琐细银子,自以为能瞒天过海。为了根绝这一现象,杨湜向朝廷提议:把散碎的白银熔掉,以五十两铸为一锭,再于银锭上铸“元宝”二字,意为“元朝之宝”,这样想盗窃白银就不那么简单了。朝廷以为杨湜的主张有理,遂命令熔铸“元宝”。其时所铸的“元宝”呈马鞍形状,两头为圆弧,中心束腰,在形制上与宋金时期的束腰银板十分附近。

  自打杨湜赋予金银锭“元宝”的叫法后,这种称号便开端盛行。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灭南宋,回来时途经扬州,丞相伯颜所率士卒大举掠取。搜检部队行李后,伯颜将所得“撒花银子”通通熔掉,经办此事的销钱官将其制成重五十两的银锭,还将它们唤作“扬州元宝”,归朝献纳。

  元朝消亡后,“元宝”的叫法已约定俗成,所以后来的明朝爽性将金银锭统称为“元宝”。

  “元宝”分为金、银两种,而世人关于“金元宝”更感兴趣。据考古材料显现,明曾经未见“金元宝”出土,而明代“金元宝”却为数不少。

  明代的“金元宝”包含一、二、五、十、五十、一百两,在某些特定时期也存在过三、七、二十两,价值与其分量同等。现在已知的明代“金元宝”以五十两居多,其间考古出土有两例,一是1972年山西太原南郊黄陵村明晋王墓出土的两枚五十两“金元宝”,二是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的两枚五十两“金元宝”。此外,西安一家博物馆也藏有一枚明永乐十七年五十两“金元宝”,2009年我国嘉德亦有一枚明永乐元年五十两“金元宝”上拍。

  清代“金元宝”沿袭明制,存世数量较明代更多。清时,不只国人关于“金元宝”趋之若鹜,就连外国人也对其垂涎欲滴,乃至不远万里前来网罗。

  2011年11月,北京一拍卖行上拍了一枚清乾隆年间十两金元宝,重达369克,一侧打双“吉”字,终究以82.9万元成交。这枚“金元宝”的来历较为风趣,据信是从一荷兰沉船中打捞上来的。据相关材料显现,1752年,这艘隶归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从我国南京起程,后于我国南海触礁淹没。1984年,沉船被打捞上来,从中发现一批黄金,包含107根金条和18枚“金元宝”,这些黄金大多购自南京。

  2007年11月,我国嘉德秋拍初次推出历代金银锭专场,拍品近500件,其间一枚明“永乐六年银作局”五十两“银元宝”作为压轴拍品露脸,以26万元起拍,通过几十轮剧烈竞投,终究以156.8万元成交。

  明清“银元宝”的成色一般在95%到98%之间,可分为官铸和私铸,前者存世量更少,成色更足,因此价值更高。铭文也是断定“银元宝”价值的重要的条件,通常情况下,有铭文的“银元宝”要比没有铭文的贵好几倍。“银元宝”上的铭文一般含时刻、地址、银匠或银号称号,清代一些“银元宝”上还有赋、税、解、贡等内容,研究者能够从中提取出许多重要信息。

  “银元宝”价值不菲,民国初年就已呈现假造现象,其时大多数体现为下降白银的成色和分量。如今“银元宝”造假现象仍然存在,首要体现为4种手法:一是在“银元宝”中掺入铅和锡,这种假货表面呈青黑色,十分简单辨认;二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固于“银元宝”内部,表面鎏银,这种“银元宝”体大而轻,能够终究靠手掂区分;三是灌铅法,即在真的“银元宝”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部分白银后灌入铅,再用银封焊洞口,然后移花接木;四是以新做旧,行将拷贝的“银元宝”做旧,这种“银元宝”从包浆、蜂窝、铸文款识上看,都与老的“银元宝”有所区别,能够在把握了标型后,细心对照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