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金属箔锻制技艺令人惊叹
发布日期:2024-09-30 作者:kaiyun全站app登录官网民间总有诸多的东西让我们拍案称奇,5月16日温州市公示的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列的苍南金属箔锻制技艺,就是这里面的一项。
金属箔是所有箔的总称,细分有:金箔、银箔、铜箔、锡箔等;“锻制”是专用术语,民间习惯上称之为“打金”、“打锡”等。真金白银太过贵重,早在解放初期至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属政府管制品,铜箔平时所需者稀,故此三者在苍南,早已无踪可觅,而与百姓日常生活、祖宗崇拜、俗神信仰等休戚相关的锡箔锻制技艺,仍然绵延至今,数百年不绝。
锡箔,又名锡箔纸,是金属锡经手工千捶百打而成的薄片,轻如鸿毛,软似绸缎,薄如蝉翼,色泽柔和,厚度可薄至不足0.12微米,民间俗称“打锡”、“打锡箔”,是从历史悠远长久的金箔煅制技艺衍生而来,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鼎盛于清、民国期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也是苍南特种传统工艺品。
出于对这门传统技艺的好奇,初夏细雨绵绵的一天上午,笔者驱车赴观美华阳办事处和南宋镇一探究竟。目前,苍南锡箔锻制技艺大多分布在在这两个地方并辐射全县。
苍南民间手工业较发达,打锡箔历史悠远长久,现在的南宋人已无法说清究竟起于何时。据华阳林祖皇、祖顺兄弟回忆说,祖上从福建秦屿陈和钩、陈和钱二位师傅传授而来,距今已200多年,以前都是拿铁锤手工捶打,打一“手”得花很多天,现基本用机械,快多了,但销量远不如前。
民国年间鼎盛时期,锡箔作坊店铺,华阳多达100家、南宋150余家,人来客往,打箔声昼夜不绝于耳,并渐传播各地。上世纪80年代前,两乡镇百姓靠锡箔行业赖以生存,几乎家家户户均营此业,年产锡箔数十至百吨,这种自发成长壮大的民间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民致富,更好解决当地、辐射周边农民就业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过一定作用。
人类很早就发现并开始应用金属。资料表明,远在公元前12000年,埃及人已发现了黄金。据传打金箔技术迄今也达7000多年历史。金箔的诞生反映了人类对黄金应用的智慧。在中国有漫长历史的漆艺中,对金箔的应用既丰富了漆艺内涵、拓展了漆艺空间,又证明中国打金箔技艺历史同样久远。后因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面积装饰需求,促使古代工匠对金属箔煅制工艺做改造,特点表现在工艺流程对金属退火处理的应用。
金属的退火应用的出现,使中国最迟在商代就已熟练掌握了打箔技艺。宋代,传统金属箔制造业已非常成熟,银、铜、锡箔艺得到拓展,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凡器作什物,以金箔或银箔依银匠所用纸糊罩,置金银箔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旋漆上,新绵揩拭牢实。”银箔也多用于器物装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其《五金第八》所载金箔的锤制,可与现存同类传统工艺相比照:“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补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打成……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槌),然后弃去……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包箔采用乌金纸,箔的挑起与粘贴,明证古今工艺一脉相承。
据《天工开物》、《绘事琐言》等古籍所载,金片初锻后,层层叠入特制乌金纸,扎成束加以锻打和退火。其中间的退火处理,就是使金片同乌金纸在大约100℃的温度下加热,避免加工时变硬,影响质量。而后利用锻制的余热,将金片连同乌金纸缓慢冷至室温。因创造性采用乌金纸间隔、扎束锻打和退火的独特工艺,才得以手工锻制出比国外更薄更均匀的金箔。苍南锡箔煅制技艺工序与之相同,仅最主要的扎束和退火方法不同。
传统锡箔加工制作也是层层叠合锻打和退火,不同的是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锡表面易形成隔层,故不取箔片间用纸间隔法,只在锡箔捶击面首部数层以裱糊浆糊。后又开发蒸汽退火加热技术,使熔点远低于金银的锡获得很高的延展性,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堪称民间工艺一绝,对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锡箔是用量很大的金属箔,最大宗系制作纸钱。所谓纸钱即将方形锡箔贴附黄表纸或土纸上,捏成元宝形,俗称金银纸或纸元宝,用作冥镪,我国台湾及东南亚等地用量甚大。锡箔锻制技艺保持了中国传统冶炼、打制等多种技法,所用工具装备简单,工艺流程相当繁复,工序达22道之多,技艺精湛,叹为观止,为现代精轧工艺所不能及。这是传统手工技艺仍未被当代生产技术所替代的基本特征和例证之一。
手工打锡的主要工具为一块平整大石头,一把约重8-9市斤铁锤,另有:石(铁)模具、铁勺、铁锅、石墩、牛皮垫、蒸笼、砖块、钢制裁刀、木枰(台枰)、包装纸和纸箱等。主要工序有:化锡→铸片→辗轧→蒸锡→打胚→褙锡→打箔→熏锡→切箔→检验包装(内有几道工序重复应用)等。外地称之为拍叶工序,苍南直呼“打锡”或“打胚”,执8-9市斤铁锤捶打。南宋镇打锡艺人李敏累说,别看工具简单,工艺流程相当繁复,难度大、时间长,要将小小一块锡片不断反复捶打成若干张薄如蝉翼、吹弹欲破的锡箔,没有高超技艺是干不了的。
手工捶制,石(铁)模具铸锡片规格为2.5×4.5cm,一斤锡可铸16片;捶打扩展至面积一倍,用手依次一张张“打开”掰散,又码堆入蒸笼温控退火,确保不受自然空间温度、湿度影响。早年锅炉烧木炭,蒸笼外罩木桶盖,艺人凭经验控制火候,掌握温度。蒸约5小时取出,二片合成一件第二次捶打,锡片面积成倍增加。当捶打至面积43cm×42cm时再切割裁边,全程约需捶打、蒸20多次,成品包装方算完工,历时半月至月余,称“一手”。每包约重半斤(或按客户真正的需求),装盒箱往销全国或出口外销。
如今,人工捶打被机械打箔替代,古老炭灶蒸笼被温控机取代,人工拍叶由压条机代劳,时间缩短近半,原本半月至月余,现如今快的仅一周就能完成。虽然有机械代劳,可头尾几道重要工序,机械无法替代仍得用手工。
南宋打锡艺人李敏累说,打锡技艺多系父子相传或师徒相授,传承方式沿袭的依旧是亲属、民间、村寨乡邻等。李敏累在南宋办有一个小型打箔厂,十多位学徒在忙着,生意不少,但多为来料加工,利润少。
苍南锡箔制作几度兴旺衰落。现南宋、华阳工坊已然不多,产量锐减,主要为福建等地外加工,销往我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聚居地,部分销售到本县或邻县,为祈神祭祖等宗教用品及民俗必需之物。近年民间祭祀活动非常活跃,市场仍有一定需求。但因多为代工,制造初端产品,利润空间很小,从业者收入不高,不能更好致富。何况手工打箔是高技巧高体力的消耗劳作,自机械出现后渐渐式微,年轻一辈,对祖传绝活不感兴趣,怕辛苦不愿意学。随着众多艺人年老、逝世,某些绝活逐渐失传。和许多传统技艺一样,苍南锡箔锻制工艺也面临着传承乏力的尴尬局面。
下一篇:铅山连四纸:奇特的我国纸